第326章 德系兵团的雏形(1/2)(1/2)
武汉行营。
关于南京作战事宜第三次军政会议的现场,针对于日军壹号作战攻势的总结仍在继续之中。
这场会议从十二月五日一直开到了十二月八日。
民国二十六的冬天格外寒冷,武汉和南京都已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各路军政大员都汇聚在武汉,进行着紧张地磋商,这场会议不只是讨论南京外线的作战问题,在中国的北方,太原在一周前宣告陷落,山西大部已落入敌手。
华北方面日军的铁蹄有向河北与山东腹地开进的迹象。
两线都在焦灼作战,而时下国府的客观实力并不支持平均发力,面对日军的两路威逼,军委会需要拿出一个态度来。
“南京已经坚持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物资、工厂、高校都已经搬迁至武汉和宜昌,如果再能坚持一个月,政府将有时间从西南继续调兵,充盈前线战场,所以从战略布局的角度上,南京也得坚持下去。”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在会议桌上扫视众人,侧头向老蒋点了点头后说道。
“话虽如此——”粤系领袖张发奎满脸忧郁地看了眼何应钦,“壹号攻势结束后,南线,日军已经逼近芜湖,北线已到镇江,中路已抵达湖熟,不是说丧气话,但军委会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个仗该如何打下去?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丧师失地,其速度为国人震惊,如果不能补给南京,如何能坚持一个月?”
薛岳坐在张发奎的边上,他知道张发奎并不是唱南京的反调,相反,张发奎是主张坚守南京的,之所以这么问何应钦,是因为众人都感受到了此次会议的诡异氛围,国民政府极有可能口头上支持南京,而主力部队向北挺进,以控扼黄淮一线。
“张将军这话我十分认同啊。”白崇禧坐在对面轻轻一笑,食指敲了敲桌子,还扭头看了程潜一眼,“今天我和程总长也就南京的二次战役进行了讨论,如张将军所言,壹号攻势下,我军失地百里,基本丧失了南京所有外线,日寇打到了南京近郊,但是,第一次战役里,我军不但坚守住了阵地,同时还给予了小鬼子重大杀伤,而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很有必要讨论一下。”
“健生,你有话就直讲。”何应钦眯了眯眼,听出了白崇禧话中的一股异样。
“何部长,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认为一将无能,而祸及三军。”白崇禧笑道,“昨天,我听说桂将军和郭将军都被军事法庭带走调查,如今又把辞修派去南京主持大局,是不是军委会也认为让桂永清临时出任南京前敌指挥官是个决策失误?”
好巧不巧的是,邱清泉正列席会议现场,虽然坐的有些靠后,但听白崇禧这话,他还是十分解气的,事实上他已经惋惜了好几天,彭克定这等旅长,白白折在了桂永清这王八蛋手上。
“好了...健生,这个时候,就不要计较是谁的责任了。”老蒋皱着眉头开口道,“任用桂永清,当初谁也没想到会是今天这个结果,如果早知他不善带兵,墨三又岂会推荐他呢?”
旁边的顾祝同一怔,连眨了好几下眼睛,心想老子什么时候推荐桂永清了,不是您老人家自个把他扶去南京的么?
但他总不能此时冲撞领袖吧,只能站起身,看着诸人:“是我顾祝同识人不明,险些坏了南京大事!”
“委员长,我倒也不是这个意思...”白崇禧苦笑着。
见老蒋面色凝重,气氛有些尴尬,李宗仁赶紧替老兄解围道:“委员长,健生的意思是,南京战役的走向,并不是换将换帅所能决定的,桂将军的指挥能力且不多谈,即便是让何部长亲往南京,而不添一兵一卒,南京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既然何部长说要南京再坚持一个月,那就该积极动员,及时填补南京卫戍军的兵员空缺。”
“德邻说的对啊。”老蒋认可地点了点头,扭头看向何应钦,“敬之,这件事你来操办,要尽快核查南京现有兵员情况,和辞修一起,查漏补缺,尽可能支持他们。”
“是!”何应钦敬礼道。
而会议散去,何应钦则单独留了下来,一同留下的,还有刚刚从德国回来的顾问法肯豪森。
对于老蒋刚刚的要求,何应钦明显很为难,他推了推眼镜来到老蒋身边:“委座,我向您交个底,北面日军给的压力极大,目前三战区和五战区没有余力再向南京投入一兵一卒了——”
“这我知道。”老蒋叹了口气,“北面之威胁,在于京沪,平汉,陇海之铁路干线,一旦被日军打通,日军南下之势将不可阻挡,至于南京么,你不能打击他们的信心。”
“委座的意思是?”何应钦一怔。
“事情嘛,做,但缓着做,掂量着做,有所宣传的做。”老蒋抿了抿嘴,“其实南京能打成现在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
“我明白了委座。”何应钦点了点头,随后带上办公室的门,快步离开。
显然,军委会已然准备好将注意力放到北面,也就是徐州、兰封一线,这也无可厚非,从战略决策上自然没有人能提出异议,之所以令许多将领愤愤不平,无非就是因为老蒋重用了桂永清,尽管老蒋自己深夜和日记里也大骂桂永清娘希匹,但面上,他怎么会犯错呢?
一切都是忍辱负重罢了。
处理完南京的相关事宜,老蒋和蔼地向法肯豪森摆了个请的姿势:“将军,你能回来,我很高兴啊。”
法肯豪森瘪了瘪嘴:“委员长,每一次来中国,我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啊。”
“哦?此话怎讲?”
“上一次我走时,是大场战役结束后,不知道委员长是否还记得。”
“当然记得。”
“这次回来,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抵南京城郊了。”法肯豪森苦笑着,“刚刚的会议我也认真地听了,我听说教导总队在这次战役里折损过半,88师近乎覆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嗯...”老蒋沉默片刻,点了点头,“的确有此事。”
“委员长,您知道的。”法肯豪森露出了惋惜的神色,“我在战前就同您和您的幕僚们沟通过,德械部队,未来一定是对日作战的主力,但很可惜,大部分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整编,也不曾来得及换械,就如同您的南京卫戍军一样,打掉一人,就缺少一人。”
老蒋听得面色一变,沉声问道:“将军对南京战役,有什么见解?”
“我没有什么见解。”法肯豪森笑了笑,“我听说您已经任命那个年轻人代理教导总队的总队长了,是么?”
“不错。”老蒋点了点头,“是有此事,从南京打到现在,他的表现很好,在对日作战上,建立了不小的威望。”
“代理?”法肯豪森一怔,“委员长,他以后会正式统领德械部队么?”
老蒋也是一怔,他似乎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代理一旅旅长,到代理总队长,竹石清的虚职倒是层层上升,但真要下定决心将所有的部队交给他,老蒋还是颇为犹豫。
倒不是纠结于竹石清的军事能力,而是他还不确定,竹石清此人好不好控制。
犹豫片刻后,老蒋还是点了点头,给出了个模糊的回答:“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勇有谋,这固然很好,但缺点在于,阅历不足,经验缺乏,怕难以服众,等时机成熟,我自然会让他正式掌兵。”
法肯豪森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委员长,您认为,如果教导总队没有德械,是否还能有时下的战斗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