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宝钞风波(2/2)
“官府都张贴布告了,还能有假?”
……
盐商可凭借宝钞兑换盐引,这与普通百姓无关,可官肆却是谁都能去。
不得不说,京城是宝钞留存最多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宝钞,以往,百姓拿着宝钞根本不敢花销,毕竟这玩意很多店铺都不收,就算收也是打折的,百姓只能无奈的看着它一天天的贬值。
如今竟然能够以足值面额兑换商货,百姓岂能不激动?一个个都高呼着陛下万岁。
然后开始争相打探,这新开的官肆在哪里?
可还没待他们打听到具体位置,却发现大街上又多了许多收宝钞的摊位。
“收宝钞了,原价收购,要多少有多少!”
听着这些摊位上,摊贩们的呼号,百姓顿时大吃一惊。
要知道当下宝钞的市场价值,不过其面值八成左右,这还是前阵子经那些投机商热炒才涨上来的价格,如今竟然有人要原价收购,还是要多少有多少,这疯了吧?
随即经过打探,百姓们才知道内情,原来这些收宝钞的摊位都是盐商的。
盐商以宝钞就能够兑换盐引,贩盐的利润,即使他们这些没经过商的百姓也都知道,怪不得会足额收宝钞呢!宝钞损失的那点钱,还不够贩盐所挣利润的九牛一毛!
这一下子,百姓们又陷入纠结了。
当下情况,拿着宝钞到官肆里能换购商货,直接卖给盐商也能抵换银钱,这两相抉择,该如何决断?
稍一犹豫,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后者。
“你傻啊,官肆里的东西是好是坏,是新是旧,谁能猜得准?朝廷还能放这大便宜给咱老百姓白捡?”
“还是将宝钞卖给盐商,换了真金白银拿在手里踏实!”
百姓们本就害怕和官府打交道,在他们眼里,官府惯是会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的,是以对官肆的货物,大多数人秉持消极看法,认为那里卖的多半是残次品。
至于盐商嘛,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当然也不会太好,可毕竟现金交易,拿了宝钞立马就能换真金白银,这可做不得假。
于是乎,近来金陵城里兴起一股换钞热,市面上近半宝钞,都渐渐流入盐商之手。
……
金陵大街上,一间笔砚铺子内,朱标随手挑了方砚台,问道:“掌柜,这砚台什么价?”
“承惠,二两三钱银子,公子你是用宝钞还是用现银结账?”掌柜的当即说道。
“宝钞,能足额吗?”朱标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张三两银子的宝钞,说道。
看到宝钞,掌柜的脸色又灿烂了几分,连忙说道:“足额,当然足额,宝钞面值是多少,就是多少!”
“可以!”说着,朱标将宝钞拍在了柜台上,随即掌柜的随即从抽屉里找了七钱银子递给了朱标。
看到这银子,朱标顿时皱眉道:“怎么是银钱,没有宝钞吗?”
“没了,我这里没有宝钞,还请公子见谅!”掌柜的连忙说道。
“行吧!”朱标也不在意,拿回银子,和朱元璋一起走了出来。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朱标很是激动的说道:“父皇,你看到了吧!如今各处商铺都不拒绝宝钞,而且都是按照原价收取,这宝钞币值算是彻底稳定了。”
“标儿,你还是想得太过于乐观了,现在这些商铺不拒绝宝钞,那只是因为盐商下场,这些盐商需要用宝钞来购买盐引,从而导致宝钞币值爆涨。
我听说盐商们为了争抢宝钞,已经将价格提高了面额的一成,所以你刚才问那掌柜的怎么不用宝钞找给你,他才会假装没有,但是等到三个月后,盐商下场,到时候,你再用宝钞结账,想来就会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朱元璋将事情看得很是通透,宝钞之事虽然一直是朱标在办理,但事关朝廷财政,他也一直关注着,自然也明白怎么回事。
“可无论如何,经过此事,如今百姓对宝钞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了不少,我相信,即使三个月后,盐商退场,宝钞也不会贬值得太厉害。”朱标却有自己的看法道。
“你这话倒是说得不错!”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问起了另外一件事道:“官肆那边情况如何了?”
“虽然也有百姓前往官肆换买,但是比起这街市上抢购宝钞的盛况,官肆那边还是稍显冷清。”朱标皱眉说道。
“无妨!百姓们本身就害怕与官府打交道,如今有盐商哄抢,宝钞的价格更是高于面值一成,百姓自然不会前往官肆兑换,官肆生意冷清也属正常的。”朱元璋无所谓的说道。
“父皇所言极是,想来三个月后,盐商离场,官肆那边会更热闹些!”朱标点了点头,显然也赞同朱元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