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尔等反对,莫不是收了海商的贿赂?(2/2)
“哎!此事再难回寰,咱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李信哀叹一声。
幽夜渐寂,叹息声愈发沉重,叫这谈话气氛愈渐压抑。
……
数日之后,泉州府的官员被押解进京,朱元璋极是郑重,特派三法司联同审案。
此案涉及通匪卖国,性质恶劣,可以想见的是,无论谁被牵连其中,结局多半凄惨无比,是以,整个京城朝堂人心惶惶,生恐为之波及。
至于是谁牵涉其中,又是谁从这蒲氏一族的脱逃中渔利,满京上下谁也说不明白,可谁也脱不了干系。
毕竟自沿海到中枢,官场的贿赂系统层层勾连,谁敢说自己没拿过泉州官员的好处?
好在,诚如开济所言,这些泉州府的官员都直接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是他们自己收了蒲氏一族的贿赂,顶着风险对其网开一面,致使蒲氏一族大量脱逃,并一口咬定绝无幕后主使。
因泉州府的官员这般果断干脆的认罪,这案子审得很快,不出五天已将供状和结案文呈摆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些罪状仅只是表面,可要再追查下去影响甚广,细细追究也无甚意义,即便真将所有受贿之人揪出,他也无法逐一审判,否则整个大明官场又是一场动荡。
经过胡惟庸案后,朝廷本就缺少官员严重,再少下去,就要影响各部门运行了,不过这笔帐,朱元璋也记在了心里,等着两年后,新的科举人员入仕,到时候再来清算。
于是,朱元璋御笔朱批,很快就将这一干犯官送上法场。
整个泉州官场,尽数被革职法办,连充军带砍头,处置了小几十号人,更甚至有几个元凶首恶,被剥皮囊草,挂在了各衙门口,以做警示。
这一场审判风波中,整个京都庙堂备受煎熬,当犯官们人头落地、案件尘埃落定之际,众臣也算松了口气。
看样子,陛下不愿再追究下去了。
……
时间一晃,三个月的时限到了,朝廷盐政再次恢复了常态。
因无利可图,盐商们对宝钞的热情迅速淡却,街市上那些摊铺也随着消失。
盐商退场,百姓们自然有所担忧,尤其近来宝钞流通,市面上的店铺也常会收到宝钞进账,本想着再等等,看看宝钞会不会再涨,可没想到三个月时间这么快就到了,盐商迅速退场了。
许多人囤积了宝钞等着高位出现,大赚一波的,心里都后悔莫及,悔恨自己为啥那么贪心。
若这个时候没有转机,恐怕这三个月宝钞被抬上来的价值又会迅速贬值了。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朝廷政令的好处了。
前面说了,明朝收两税,而夏税是六月开始收的。
因而那些手里还留着宝钞的百姓,当即拿着钞前往衙门交税,却没想到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他们,按照面额收下来。
也有人拿着宝钞去官肆兑换货物,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而且官肆货物的品质甚至较普通店铺所售更优,瞬间大量的百姓又涌向了官肆。
户部的官员看着收入国库的宝钞,顿时欲哭无泪,这完全是一堆废纸,而且还损失了大量的商货,简直是吃力不讨好,更有一部分官员等着看朱元璋的笑话。
对此,朱元璋却很是开心,他让锦衣卫调查了,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将宝钞拿来兑换了,还有一部分百姓将宝钞留存在了手里,如此看来倒是有部分百姓认可了宝钞。
而收来的宝钞,朱元璋也并没有销毁,而是命人去采购货物,本来这些人拿着宝钞来采购,百姓见到后心里骂娘,但随着一次次交易的进行,再加上百姓发现自己也能够用这些宝钞在官肆兑换货物,心态慢慢的就变了。
随着时间推移,交易的往复循环,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愿意持有宝钞的人也越来越多,至此,宝钞终于稳定流通开来,逐渐可与金银铜钱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