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创业(三)(2/2)
凌家华瞬间血色全无,原本想好的话也全忘了:“我明白,我只是……”
知时哥有喜欢的人,他当然心知肚明,可自从十七岁那年初见,他的眼里就再也容不下别人了。
他跟自己所见过的人全都不同。他会带着孩子们疯玩,又会在他们玩泥巴时假装躲懒,他会关注到自己的鞋子破损,也会给他迷茫的人生指点迷津……
他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他十几年贫瘠的人生中。
而且他始终记得对方第一次来家里,提起契兄顾淮时那嫌恶的表情。哪怕后来两人关系有所缓和,他也始终没放在心里。
知时哥那么优秀,他跟顾淮肯定不会长久的。两人早晚会各自结婚,自己可以永远陪在他身边……
可最终却等来了这样的结果。
他想为自己做最后一次辩白:“我知道我年纪小,没办法帮你什么,但是现在我已经毕业了,我可以……”
“你不懂,我跟顾淮……”宋知时原是想把两人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告诉凌家华,最后想想还是算了,他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说:“我们是打算过一辈子的。”
宋知时点到为止,随即他又意识到自己一方面拒绝人家,另一方面又邀请人家来自家上班,确实有点奇怪,于是补充道:“当然,你也可以选一些背景雄厚的资深老厂,比如……不一定非要来宋氏。”
宋知时依稀记得这些厂顺利转型,挺过了九零年代大规模的下岗潮。
“那我先走了。”
凌家华看着宋知时的背影逐渐远去。
他曾经拥住过月亮,到底只是水中的倒影,风一吹就散了。
凌家人把凌家先宋知音一行人送到了村口,便不再相送了。
刘莲香一手拉着小儿子,一手拎着行李,怀揣着对未来的忐忑和期待,被宋知音先一步推上了大巴车。
分别的情绪涌上心头,凌家祥忍不住追上了大巴,又因为没买票被赶了下来,最后只能隔着窗户跟刘莲香道别。
毕竟夫妻十多年,两人还从没分开过,一米八几的中年大汉,险些当场落泪。
宋知音看到这近乎生离死别的画面,心里觉得有些好笑,同时也隐隐松了口气。
她在凌家生活的这些年虽然干的活儿不算多,但自家院里的事情也能打理得仅仅有条,三个孩子也被照顾得妥妥帖帖。凌家先感激她的付出,两个人一直都是和和睦睦,彼此间有商有量,相互尊重,才有了今天的善果。
但大嫂的处境却截然相反。
以前她也觉得大嫂泼辣,甚至蛮不讲理,不想与她沟通,可经过了这么些年,她终于是明白了。
大嫂不是不好沟通,也不是强势蛮横,是所有人都没想过该与她如何沟通。凌家人仿佛从来都忽视了她的付出,甚至连以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让大嫂去首都工作,是宋知音的心血来潮,她也很担心会弄巧成拙。但看见凌家大哥如今这模样,她想,应该是成功了一半吧。
宋知音故意说:“我们带走一个孩子,大哥身上的担子轻许多,应该高兴才对啊。”
凌家祥一噎,磕磕巴巴地说不出话来:“也不能这么说,这,我婆姨她……”
宋知音又说:“我们会照顾好大嫂和老三的。另外,我跟家先以后都会寄钱回来,爹同大哥就好好照顾孩子们还有苹果园。”
凌保国看了一眼身后的一大家子,突然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了。
宋知时一回首都,便马不停蹄地进了伍崇明的新剧组。
不久前,伍崇明为了顺应市场潮流,居然自己成立了一个电影公司,他本想邀请宋知时入股,但却被对方拒绝了。
宋知时暂时无意于此,他现在要把钱好好攒攒,投入下一波风口。
接下来的几个月,宋知时既要忙团里的事情,又要蹲剧组,还时不时能接到一些外国歌舞团的邀请,忙得不亦乐乎。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煤炭行业开始活跃。
为了鼓励煤炭行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
政策一出台,不少嗅觉灵敏的商人,立马盯上了陕省、山省这样拥有丰富煤矿资源的乡镇。
顾淮本就在煤矿干了几年,加上读了相关专业,对这一新兴行业很感兴趣。
教书育人本就不是他的强项,留在首都一是为了还在读书的宋知时,二是为了调查间谍案。
如今,间谍案已结,宋知时也毕业了,他也该想想自己今后的发展了。
曾经入伍十年是家庭所迫的无奈之举,现在的他终于有了一次自我选择事业的机会。
他必须郑重以待!
可如果回商阳,岂不是代表两人又要分隔两地?
他并不想同爱人不想分开。
这几天又感冒了,差不多还有一万字的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