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你们在等什么?(2/2)
现在天下的货币中,只有秦币是最好用、最受欢迎的,哪怕是赵国人,也不觉得自家朝廷发的货币能和秦币比。
“知足吧!”
一个同伴调笑了几句:“搁以前,我们啥都拿不到呢,就看能不能私下抢点东西了;现在还给了我们几钱,这放过去可是只有战死才有的待遇。”
“就是,战死后这钱能不能到家人手中还两说呢。”
“什么两说?肯定到不了啊!县令就给你贪了!”
“不至于。”
“什么不至于?你敢说他们不会……”
“我的意思是根本到不了县令那。”
“……”
“在偏将或者校尉那就没了。”
“这……这倒有可能。”
众人一阵沉默。
他们的父辈在秦人手中死了许多,他们却因为秦人的强大生活才稍微好了一点……
在沉默的气氛下,他们吃酒的心情也没了,直接朝着家中走去。
可回到家,许多人都发现家人不在。
一问之下才得知,由于去年的战争,朝廷征粮过多,许多人家中已经没有多少余粮了。
为了不被饿死,他们只好想办法去秦国找找机会。
恰好,秦国年节之后就大肆招工,好像是说要为了更西域的市场做准备,工钱都比去年多了几十文呢。
于是此时的村中,几乎只剩下了实在走不动的老人和小孩。
但凡还能走得动的,都想办法去秦国了。
也许有些人,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也未必。
这样的事不仅发生在这几个村里。
在整个赵国西部,成千上万的民众或因为生计、或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而逃入秦国。
其中,一些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发现自己为国家打了半年多的仗,所得军饷还不够家人度日,朝廷还在后方加征了一些税收,家人为了生活都离乡去了秦国或者借了一些债后,顿时就不甘了。
本来征召青壮打仗就会荒废农耕。
现在倒好。
不仅荒废了家中农耕让妇孺艰难求生,我拼命这么久家中却连安稳生活都做不到。
我为朝廷出力,结果就这?
“去你妈的朝廷!”
一个村子里。
当看到几个孩子在一个老人的带领下精打细算的熬着吃食时,一个男人直接爆了粗口。
他妻子为了不让孩子饿死,变卖了家中东西换了一些粮食后,把孩子和粮食都留给村中一个老人照看,自己去秦国赚钱了。
和她一起同去的,还有村中另外几个妇人和两个走得动道的老人。
面前的几个孩子中,其中一个干瘦的小男孩正是男人的孩子。
虽然大家都吃不饱饭,但以前也不至于这样啊!
他和同村几个汉子商量了一下,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这赵国,不待也罢。
父辈之仇?
如果要去秦国才有活路、在赵国反而生活不下去,那这仇还该不该记,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了。
当赵国西部的情况传到邯郸时。
原本那些口口声声为了赵国的大臣们全都沉默着。
这直接把赵偃都给气笑了。
其实这大可以有解决方法,但贵族们不愿意干。
只要减税,百姓能过日子,没人会在国仇家恨和生存之间做选择;只要他们不那么贪婪,给百姓一条活路,他们也不至于去秦国。
只要他们下定决心与秦国为敌,不去想着日后能不能赚一分利,他们大可以团结起来像当初抵抗自己一样抵抗秦国。
大不了,再一次封锁边境。
可他们没人说话。
哪怕是那些大贵族们。
有大臣在奏疏里说“只是部分百姓叛逃”。
是,确实只有部分。
估计彻底下定决心逃去秦国的百姓,两年间加起来都只有万人上下,其他人都只是为了去秦国碰碰运气的。
但问题是,他们是赵国啊!
是和秦国有血仇的赵国啊!
赵国有这么多百姓逃离,这不是讽刺是什么?
眼看着又一轮逃亡潮掀起,赵国朝廷却毫无动作。
如果不拦,便宜了秦国。
如果拦了,只会让百姓和朝廷离心离德,还是会便宜了秦国。
“大王,归根结底,是国力不行啊!”郭开感慨道。
如果国力和秦国一样强盛,哪怕朝廷给全国百姓免税一年都不至于发展到今天。
赵偃呼吸粗重,眼神凶狠:“该死的齐国和燕国!”
如果不是他们,去年赵国也不至于打仗,百姓的日子也不至于困苦到这个程度!
看到赵偃将罪责都怪在了齐国和燕国身上,郭开默不作声。
其实本不会发展到今天的。
如果他不是为了秦国的话……
只可惜,立场不同啊!
不让赵国持续流血、不让五国内战不休,秦国怎么能安心发展?我怎么能为大王建功立业?
赵国不稳?
不稳得好啊!
这时,有士卒来报,秦国的边境政策发生了变化。
……
【携孩童举家投奔秦国者,朝廷借贷利息可相应减免】
当这个政策从咸阳向着天下传播之后,所有人顿时哗然。
之前的两年间,大部分都是些家中没有长辈的单身汉、或是没有成家的人带着父母而来,举家而来的人占比较少。
可现在,这个政策对那些想要拖家带口却因为有些顾虑的人来说,无异于增大了吸引力。
秦国攻略天下之心,直接摆在了台面上。
仅这个借口,五国就算是为了自身直接封锁边境甚至开战都可以理解了,因为人口是国力之本。
“但他们敢吗?”
新一天的朝会上,面对有臣子问如此明目张胆是否会引起不好的变化的问题,嬴政很是不屑的回道。
我就是要掠夺你们的民众,有本事你们也学我啊!
如果不是因为秦国官员数量不够、学宫体系没有大成,他连南阳郡那些权贵都会杀个干净,更别说还留着五国。
我在等学宫体系大成。
你们在等什么?
等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