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八十七章 相认(1/2)
第87章第八十七章相认
日中时分,姜姀在兰英婶家里吃过午食,又开始了手上的忙碌。
眼见大集一日日临近,鱼篓包也做了不少,是时候补上些别的了。
竹簸箕、竹筛子、竹筐背篓、元宝篮、水墨竹灯……先前做过的这些,自今日起依次返场。
一开始做得还有些手生,每样做了两三个以后,当初的手感就回来了。
宋衍一如既往帮她们砍竹子、扛竹子,又给竹子用锯条分好,排排放在院子里等待后续的处置。
坐在竹椅上歇了会儿,他没扛住,打起了瞌睡。
这一觉睡得舒服极了。太阳晒在身上又软又暖,周围满是柴草和竹子的清香。耳边是姜姀他们做竹编时发出的细碎声响。又过一会儿,便连这一点点声音也消散了。
像在湖面泛舟,他整个人荡啊荡地睡沉过去。心里平静,踏实,酣畅地睡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午觉。
直到听见了山道上的说话声:“阿姀娘子,你们在这儿呀。咱们三家,果然都离得很近。”
打了个激灵醒来,宋衍赶紧把斗笠和包巾捂上。狭长的双眼压在宽大的帽檐下,警惕地看向挎着竹篮上来的李秀婉。
左右看看,只她一人。
姜姀放下手里做了一半的竹簸箕起身:“秀婉姐这么早就来了。”
李秀婉乐呵呵地举起手里的竹篮:“这不是送鸡蛋来了么。”
姜姀往篮子里巴望,玫红色的鸡蛋占了大半竹篮,粗略估计该有二十余个。怪不得方才见她从台阶上来时,走得似有些吃力。
“不晓得准备多少合适。正好前两日买了两板鸡蛋,就都放水里煮了。反正现在天凉,熟食也放不坏。”
兰英婶听罢,赶紧搓搓手,也站了起来:“这么多鸡蛋,都是给我们的?”
“不全都给您。”李秀婉笑笑,将手里的竹篮推给她,“您和阿姀娘子分分。要是不够吃,我那儿还能煮。”
犹豫了一下没接,兰英婶道:“从前我在山下住着,村边邻里办喜事修屋子,一般就给个一双鸡蛋当彩头。你看你,这也太大手笔了,一下就给出去一板,这叫人怎么收啊。”
李秀婉登时便有些尴尬。她这不是好心好意么,怎么送了这么些鸡蛋,反还遭人埋怨了。
察觉出气氛的微僵,姜姀忙打圆场:“阿婶不是这个意思。她是觉得让你破费,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那有什么。”李秀婉转瞬笑,“这鸡蛋已经煮了,您不吃也是放着坏。您就收去吧,和阿姀娘子分分也没多少,两三日就能吃完了。”
兰英婶这才伸手接过竹篮,把里头的鸡蛋都取出来,放到刚做好的竹簸箕里,又将竹篮递还回去。
起先光顾着说鸡蛋的事儿,李秀婉没留意地上还有这么多做好的竹编。这会儿仔细一打量,各类款式花样什么都有,各个儿都比她手里的精巧得多。
要知道,她带的这个竹篮,可是当初花了二十文钱,从京城的竹编铺子里买的。京城的手艺人自诩绝活,她当时还觉得划算得紧。这会儿一比较,顿时觉得自己带来的这个逊色得不行。
见她饶有兴致地挨个打量,姜姀拿起放在一旁的鱼篓包:“要不要拎一个试试。”
李秀婉笑眯了眼睛,接过来,贴在身上好一通比划:“好看吗?”
“好看,正配你。”姜姀顺水推舟,拿了人家这么多红鸡蛋,总不能一点回礼都不给,“你要是喜欢,就拿回去吧。”
“这些是要拿去卖的吧,我这样平白拿了,又没给银钱,是不是不好。”李秀婉犹豫,手上却舍不得撒下鱼篓包。左右手轮着拎来拎去,怎么看怎么喜欢得紧。
“一个鱼篓包值不了几文钱,还没你给的这些鸡蛋值得多嘞。你要喜欢,拿个一个两个走,不打紧的。”
李秀婉没再推辞:“那我就收下了,谢过阿姀娘子。”
想起什么,姜姀又问:“你自个儿看看,家里其他的物件可还缺?咱这山里别的没有,就是竹子做的东西特别多。”
“竹簸箕没有,背篓也没有……不行,不能再拿了。”
“这有什么。”兰英婶帮她各拣了一个要的,一个替她背在肩上,一个捧在手里,“你看啊,满山都是绿竹,基本不用什么成本。这些个竹编物件,我们也就是做了,挣个辛苦钱。像竹簸箕、竹筛子、竹筐,我们各家都存了不少留着自个儿用。你再想多带几个走,也完全不妨事。”
李秀婉笑了下。方才还觉得这位婶子说话不好听,没想到是个心直口快的。为人也实在,做好的东西反手就给了出去,一点都不斤斤计较。她这趟不像是来送鸡蛋,但像是来进货似的。
“那也谢谢婶子,我就都收下了。”
又说道:“今日时辰不早,我家里还得收拾收拾,就没准备什么吃食。明日叫我男人下山走一趟,乔迁新居,总得请邻里到家里吃一顿才好。我这人没什么本事,就一身厨艺还过得去。明日午食,可都要赏脸来吃啊。”
盛情邀请,兰英婶不好拒绝。
倒是姜姀这边,看着沉默不语的宋衍,犹豫了一下。转瞬一想,两家既是对门,不好头一回受邀,就驳了人家的面子。
只得答应下来:“一定,一定。”
李秀婉走后,宋衍终于得以松下一口气,把面上的包巾解了,狠狠喘了几大口气。
家里没有多余的布条,他这块包巾,是姜姀用裁开的麻袋改了改做成的。
麻袋密不透风,偏他又被太阳晒得浑身滚烫,身上热出了一层细汗。再紧张兮兮地听她们几个闲话家常,几度呼吸不畅,差点儿没把自己闷晕过劲去。
好在李秀婉当场没为难他这个破了相的“哑巴”,叫他逃过此劫。可惜明日要去他们家吃饭,总不能还裹着包巾过去。看来这一劫,怕是逃不过了。
姜姀猜到了他心中所想:“明日你先跟我往他们家走一趟,就带着你的斗笠和包巾过去。总藏着躲着,在邻里面前失了礼数也不好。到时你自个儿断断,要是肯在他们家吃那顿饭,就抓一抓自己的大拇指。要是不肯,就抓小拇指。我见机行事,再想个说辞,给你送回去。如此可好?”
她想得周到,宋衍没有理由不应:“也好。”
*
黄昏降临,在兰英婶家又待了一日的两大一小,一齐往山下走去。
难得在山道上就闻见了山腰飘来的饭香味,姜姀和小果一路琢磨,絮絮叨叨地做了许多猜测。
“有放了老酒的葱花蛋”。这是小果闻出来的。
“还有一条红烧鱼,里面浇了厚厚的酱汁,葱姜蒜味都很浓郁。说不定还放了芥子汁,所以闻起来这么呛人。”这是姜姀的猜测。
“不对,是肉,是放了酱的五花肉。”
“是鱼。”
母女俩争论不休,一路吵着闹着,回到了草屋。
为了验证谁猜得更准,姜姀带着小果登门,就为看看宋衍嘴里顶厉害的厨娘,在迁居头一日做了哪些好吃的。
来开门的是李贵生的儿子李与,家里都叫他与哥儿。
与哥儿长得虎头虎脑,腮帮子滚圆,好似在里头塞了一对汁水饱满的葡萄。虽是个小男孩,但还没到变声期。这会儿开了口,嗓音甜甜糯糯:“婶婶好,小果妹妹好。来我们家是有什么事吗?”
被这么小的孩子一问,姜姀都不好意思说,是专程来看他们家今儿个伙食有啥的。
倒是小果给她解了难,大大方方地跑进去,在石墙垒起来的院子里,自来熟地溜达起来:“你们家的饭食味太香了,我想来看看都做了些什么。”
与哥儿面上绯红,走上前,牵了她的手进屋:“光看看哪知道味道,来尝尝呗,我娘的手艺可好了。”
此刻,李贵生家的窗户半敞着。姜姀仰起脸闻闻,似乎又有别样的香味飘来了。有酸溜溜的醋味,还有葱花、肉末在油里爆过的油香。
再听里头一滋啦,该是把食材拨进去了。锅铲在铁锅里翻炒,铿锵作响。不一会儿,屋里就传来两个孩子哇哇的叫喊声。
“姨姨,真好吃!”
“娘,好香啊——”
一听就是方才进屋的与哥儿和小果。
姜姀也进屋去。
李贵生家的屋子是三进的,约莫有她现住的这间草屋的一倍大。里头砖墙纵隔,隔出了一间内堂,三间仅能塞下一张床的卧房,还有独立的灶房、茅房和洗澡间。墙边挨着的,还有一间拿来囤粮放杂物的库房。
整体瞧着,布局紧凑,五脏俱全。
小果正在灶房里欢呼雀跃,一回头,瞅见她娘亲进了屋,兴冲冲地跑过来:“娘,你猜得没错,是肉,放了很多很多酱的肉。”
帮她抹去嘴边挂着的酱汁,姜姀笑道:“看出来了。”
小果不好意思地扭了下身子,又将她娘亲也拉到了灶房里。
灶台上架着两口大铁锅。其中一口锅里咕嘟嘟冒着泡的,就是小果方才说的酱肉。李秀婉正揭了锅盖改大火收汁,再过没多久,应该就能出锅了。
另一口铁锅盖着盖,应该就是方才那股子酸劲儿的来源,只不知锅里煮的是什么乾坤。
再看灶台边上,盐、糖、五香料、鲜粉,装在收口的瓦罐里次列摆开。肉酱、豆酱、老酒、陈醋、姜水、芥子汁还有菜籽油、猪油,都满满地装在罐子里。
一旁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儿油渍水渍都没往外漏。
李秀婉笑眯眯的,也夹了一块肉给她尝尝。姜姀扭捏着不好意思接。小果来凑凑热闹就算了,她这么大个人了,怎么还好意思,来人家家里蹭菜呢。
身旁的两个孩子都跟着起哄:“啊,张嘴。可好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