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战城南 > 秋生渭水

秋生渭水(1/2)

目录

秋生渭水

林山卿与阿言站在秋生渭水街最南端,鼻端有肉香,旁边是一家熏肉铺子,店主是夫妻二人,卖熏肉,也卖卤肉。

街上之人穿着薄夹袄,男主人穿着单衣,腰间系着毛巾,忙着称斤两,切肉片,手一拢,装进油纸包,手在毛巾上一擦,拿张纸托着油纸包,递过去——用双手。若是客人端着盘子来,他也会将盘边油渍都擦净方才递回去,干净的像剁肉的案板,像光滑的刀,像夫妻两人的脸庞。

女主人呢?她在一旁收钱找零,招呼客人,鲜少出错——有一回是错了的,忙乱中少找了钱,顿时追了出去,追了四五条街才将钱还回去。

这家卖的最好的当属卤猪头肉。

卤料将肉质浸的透透的,猪毛刮的净净的,油纸包的好好的,吃一回想两回。

靠着一间铺子,夫妻二人在汝歌购了房,将一双儿女送了学堂。

女子不能入学堂?

他们可不信!读书分什么男男女女,高低贵贱?一样的出钱一样的学,有知识总比没知识好。没知识的两人只能起早贪黑,天未亮便来到铺子里,生火下卤料,煮肉熏肉。

这也是他们难得的休闲时光。

肉在锅里煮,咕嘟咕嘟,街上行人寥寥,灶火温暖,两人在铺子里间坐着打盹。若是出了太阳,一齐坐在铺子外,干什么?

看海棠娘子的油纸伞。

谚语云:工序七十二道半,搬来搬去不消算。

伞坊名为隔云斋,工序七十二道半,纸伞撑开,水墨青绿山水画,山河佳人百花图。

棉纸上桐油,海棠娘子低着头,十指纤纤绘鸳鸯,阳光斜在纸伞上。

海棠娘子住在铺子楼上,下雨在楼上望一望,秋生渭水街的行人撑着伞,都是出自隔云斋。

晴天行人走过,都要停在隔云斋,进去看一看,叹一叹。

隔云斋的伞闻名是得源于一桩姻缘。

那日下小雨,海棠娘子坐在屋檐下绘着伞面,一名姑娘来躲雨,她相中了两把伞,伞上绘着水乡江南,她走至烟柳桥,见有一人浑身狼狈,递过一把伞。

公子问:何处还伞?

姑娘道:“秋生渭水隔云斋,交由海棠姑娘。”

他去还了伞,却还是日日徘徊,很想要再见一见借伞的姑娘。

他等了一年十二天,等来了烟柳桥上的那位姑娘。

姑娘嫁给公子那天,撑的红伞出自海棠娘子之手。

纸伞坊的屋檐下坐着制伞的海棠姑娘,若是路过这里,可以进去看一看,买上一把伞,向她讨上一句祝福,撑伞走过烟柳桥,或许也会遇上心仪的郎君或是姑娘。

看海棠娘子绘完一把伞,肉该熟了,店主进屋去,夫人出来买香料。

香料何处寻?隔云斋旁,有家中药铺子,这里有位中医,还有他十岁的小外孙。

八角、丁香、山奈、山楂、干姜、白芷、豆蔻、当归、肉桂、肉蔻……一样来一包。

小外孙跑上跑下,配置齐了递过来,夫人拿出油纸包,赠他一些猪头肉。

小外孙年龄小,爱看隔壁胭脂坊。

坊主蓝娘子,眉眼弯弯似月亮,她卖胭脂膏,个个好颜色。

玫瑰膏蔷薇膏海棠石榴红,指尖轻轻蘸,绘嘴唇,抹脸颊,人人尽道好。

她的指尖红颜色,像是夕阳将落时的晚霞。

海棠娘子绘伞面,若是寻不到好颜色,她来这里买胭脂,胭脂做颜料,绘在纸伞上。

小外孙扒着柜台瞧,蓝娘子蘸胭脂点在他额头上。让他去隔壁帮忙借本书。

借《胭脂百色》。

隔壁开着书斋听风楼,楼主柳忆之,近来在写书,书名《战城南》。

她习惯坐在桌子旁,喝茶看街道。

常有人在此买了书,走到旁边茶楼上。

茶楼静悄悄,看得到行人街道,望得到烟柳桥。

还可以看到对面的花店虞期坊,坊主虞吉吉,常穿鹅黄衣。虞娘子不带发饰,她簪鲜花,冬日红梅就开在她发髻上,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瞧一瞧。

门口摆着几盆秋海棠,红红的花瓣鹅黄的蕊。

屋内的茉莉花还在开放,满屋都是茉莉香。

冬季街道树梢都光秃秃,可她的屋内花正旺,君子兰一品红,水仙花就摆在桌子上。

她的花卖的俏,不管是纸伞坊还是胭脂坊,听雨楼还是中药铺子,都买了她几盆花,可最后都没有她养的好。

行人来来去去,林山卿头上的步摇一直晃。

她转头对阿言道:“我们要不要先买一包猪头肉?”

阿言吞了吞口水,点头应好。

她去买了两包肉,刚吃第一口,便后悔买少了。

指尖不小心沾了油,她擡着手让阿言寻个帕子出来,阿言有些手忙脚乱,旁边有人递了帕子,这是方才绘伞的姑娘。

她记得熏肉铺子夫妻两人喊她海棠,便对她微笑。

她见纸伞甚美,想要进去逛一逛,阿言就跟在她身旁。

“咱们给阿旸与长亭买两把伞如何?我看他们在宫内打的伞都没有图案,没有这样好看。”

阿言自是点头,他问道:“阿旸适合什么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