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传承太子,天下万年之道(第二更)(1/2)
第740章传承太子,天下万年之道(第二更)
长安城中,皇帝封禅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沸沸扬扬的传播了开来。
尤其是皇帝今年并没有如同往常一样的东巡洛阳,更让长安百姓,让天下百姓相信封禅之事将会很快来临。
皇帝今年没有东巡,长安的粮价略微上涨。
但上涨不多。
首先是因为皇帝已经下诏免关中百姓一年赋税,今年秋后,百姓必然不缺粮食。
没有心慌,自然就没有挤兑,粮价自然涨不上去。
再说皇帝在长安,他也不会任由他人恶意囤积,抬高粮价,尤其是眼看着封禅之时就要来临的时候。
谁要敢让皇帝的封禅之事受到影响,官府的那些人都不会放过他们。
就如同如今的天下官场,不说是长安,就是天下各州,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位置上的那些官员。
他们如果真的犯错了,被人举告到长孙无忌那里,长孙无忌一定会将这些人彻底扒下来的。
皇帝的封禅之事,不仅关乎大唐气运,关乎天下百官,关乎无数百姓,甚至关乎他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先帝的小舅子,是皇帝的亲舅舅,是多年的尚书左右仆射,多年的司空,司徒,太尉。
两次封禅,他都是除皇帝以外,功劳最大,最会被史书所铭记的人,所以皇帝的封禅,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
一时间,天下政治清明。
长安的粮价之所以涨不上去,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陕州的运输索道已经建好。
利用风力水力,提升调运,粮食运送长安的阻碍大大减小,时间,频次,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良。
导致长安的粮价比洛阳没高到哪里去。
皇帝今年没有东巡洛阳,洛阳百姓是一点没有不高兴。
因为皇帝一旦封禅嵩山,得到最大好处的就是洛阳百姓,所以洛阳百姓都在踮起脚尖的等着盼着。
……
太极宫,立政殿。
苏淑的声音从内殿之中传出:“民间舆论沸腾,官场行事谨慎,天下清明,陛下这一次的手段,可是比上一次要高明许多了。”
李承乾躺在床榻上,躺在苏淑的腿上,闭着眼睛,任由她给自己掏耳朵,然后才缓缓的说道:“封禅之事,本就是极易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干扰,父皇当年的例子,百官都是看到的,殷鉴不远!”
苏淑手稍微停下,看着李承乾,认真的说道:“陛下,如今真的到了陛下封禅的时候了吗”
苏淑依旧有些不敢相信。
先帝封禅是在退位太上之后,如今皇帝距离退位还有将近二十年,现在就要封禅,在苏淑看来,多少有些梦幻。
“怎么,皇后对于自己也要封禅了,感觉神奇”李承乾忍不住的笑了。
封禅虽然是皇帝和百官的事情,但是皇后和诸妃,还有诸太妃,诸王妃和公主也是一样的。
她们一样要参加封禅,不过是以皇后为主罢了。
“是!”苏淑有些惆怅,轻声说道:“臣妾什么都没有做,如今就要引领天下妇人……”
“那就做本书吧。”李承乾抬头,看着苏淑说道:“母后有《女则》,前汉有《女训》,皇后作《女戒》、《女律》、《女行》、《女德》、《女引》、《女养》等等诸如类似的书……”
李承乾说着停顿了下来,然后轻轻拍拍苏淑的手,苏淑将放在李承乾耳朵上的手拿开。
李承乾坐起来,认真说道:“应当做的,如今天下大治,百姓开放,对天下女子的约束也应当减轻,以皇后为主,诸妃诸公主辅佐,皇后可以去找姑丈,姑丈是弘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他来协助最好。”
“大伯吗”苏淑恍然的微微点头。
“就这么定了,虽然有些急切,但朕的功,加上皇后的德,足以告撼苍天。”李承乾直接摆手,将事情定下来。
“臣妾先试试。”苏淑回过神,笑但认真的看着李承乾道:“臣妾尽量做的用心些。”
“嗯!”李承乾微微点头。
就在这个时候,殿外徐安小心的走了进来,然后对着李承乾躬身道:“陛下,太子到了。”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抬手道:“宣!”
徐安小心的退出去。
……
李象迈步走进殿中,然后对着李承乾和苏淑拱手道:“儿臣见过父皇,见过母后。”
“嗯!”李承乾点点头,问道:“宫外如今舆论沸腾,你怎么看”
李象有些诧异,他不知道父皇为什么叫他过来,又为什么这么问,但还是认真思索道:“回父皇,儿臣觉得如今四夷宾服,天下鼎盛,父皇封禅正得其时,便如一时间所言,父皇甚至封禅泰山,也功德其备。”
李承乾不由得笑笑,说道:“封禅泰山这种话就不要说了,便是你皇祖父都没有封禅泰山,更别说朕了……除非大唐的人口能超越前隋,朕或许才有可能,但实际上更多的是那个时候,已经是你的天下了。”
“那到时候儿臣便为父皇封禅泰山。”李象很用力认真的拱手。
“很好,朕记下你的许诺。”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
他当年为父皇太宗皇帝封禅嵩山,便是如此天下,也都说他是古往今来最孝顺的皇帝。
此举若是能够顺传后后世,他才是他真正的功劳。
李承乾神色微微收敛,然后平静的说道:“前隋时,人口超五千万,你知道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吗”
李象一愣,拱手道:“不是文帝励精图治,内外兼举所成吗”
“呵呵呵!”李承乾摇摇头,看着李象道:“太子啊,你多读点书。”
“请父皇指点。”李象赶紧躬身。
李承乾轻叹一声,道:“你皇祖父曾说过,隋文帝其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是!”李象赶紧将太宗皇帝这一番话记下。
“至于彼时天下人口超五千万,根本是他穷搜天下人口土地,方有盛世之兆。”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李象道:“所以太子,你知道他所穷搜的人口土地是来自哪里吗”
李象微微抬头,说道:“隐田隐户。”
“你啊,总是不明根本。”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是天下世家。”
“是!”李象肃然拱手。
李承乾从床榻上站了起来,神色冰冷的说道:“所有人,都出去。”
“喏!”内外所有宫人内侍,包括徐安,都退了出来。
……
整个立政殿一时间安静下来。
殿中只有李承乾,苏淑和李象他们这一家人。
李承乾穿着白袜,向前走,走到了李承乾身侧,这才平静的说道:“天下世家,天下世家隐藏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隐藏了无数的田地,无数的赋税,他们才是整个天下最大的硕鼠,他们才是整个天下最大的敌人。”
话到最后,李承乾满脸的咬牙切齿。
“父皇说的是。”李象认真拱手,说道:“父皇这些年清查隐田,归理人口,儿臣所学良多。”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微微点头道:“你能有所得,朕甚是欣慰,然而此中诸事的根本你却还没有看透。”
李象有些不解的抬头:“父皇。”
李承乾走到了窗户之前,看向远处的长安城,轻声道:“天下有五类人,奴隶,黎庶,寒门,世家,皇族,人人都有贪念,奴隶想摆脱奴隶身份成为平民,平民想进入寒门,寒门想成为世家,世家想化家为国,成为皇族。”
“父皇!”李象脊背顿时感到一阵寒意。
世家化家为国,这就是谋反。
“不用紧张,这是人之常情。”李承乾平静的摆摆手,说道:“士农工商,农民想要入仕,工人想要入仕,甚至商人也想要入仕,此外,还有军中的士卒,境外的蛮夷,入仕成为世家,然后化家为国,这是人人心底之念,要正视,不要畏惧。”
“是!”李象稍微轻松了一些。
“身为皇帝,掌控皇权,便是要明晰这些东西,然后掌握这些东西。”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每年赏赐一些奴隶,让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成为平民,通过科举让平民可以入仕,让寒门可以做官做大官,最后反哺自身成为世家,但世家……”
世家再进一步就是皇族,这就不能顺了。
李承乾稍微侧身,看向李象道:“世家也分多种,天下多数世家,不过为中小世家罢了,而顶级的世家,亦有多分,譬如江南世家,多以士族而称,是因为他们文风昌盛;山东世家多以世族而称,是因为他们涉足军中;而关中则多以门阀为称,是因为他们在军中用力,要甚过文道。”
“是!”李象缓缓的点头,很多事情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有体系的成型。
李承乾点点头,继续说道:“对于皇帝而言,核心便在于掌控天下世家,让小世家发展壮大,让大世家……大世家就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因为他们再大,很有可能便威胁到了皇权。”
李象点头,然后有些面色凝重的看着李承乾。
“世家自然想要更进一步化家为国,这是本能,自欺欺人没有意义,最正确的手段,是分化拉拢打压,甚至毁灭。”李承乾眼神冷了起来,然后说道:“将一个世家分为无数房支,然后拉拢一二房支,或亲近,或重要,甚至联姻,那些野心勃勃的,不受控制,就彻底毁了最好。”
“是!”李象点头。
他知道,密卫偶尔也会做一些彻底绝人一族的事情,不经过律法,直接密裁,因为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发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